Skip to content

制作工序

 

代尔夫特陶器运用结构精细的工序制成。 生产过程分成多个专门以又独立的步骤。每一位工匠和学徒专注一个步骤,也为此接受过训练。因此,要完成每一件产品都需要不同工匠熟练所负责生产程序,并互相合作。这种个人和团体的工艺造诣,在一对精美的天鹅盖碗上完美表达出来。

 

准备陶泥

 

不同类型的粘土先经过洗涤过程,混合后形成泥浆,然后通过过滤清除杂质。工人把泥浆放进一个大盆中沉淀,把剩余的水排出后,放干后再潮湿的地窖中切割和贮存。粘土会再经过工人踩踏,用脚揉捏粘土加强其可塑性和均匀性,把陶泥准备好送到工匠手中。

 

制作工序

 

  1. 成形和首烧

 

陶器的创作,由利用转动陶轮(Draaier)或塑形机(Vormer)为陶器塑形开始。陶器工匠在轮子上工作,塑造碗和杯子等不同形态的圆形器皿。塑形机是用来处理不是圆形的器皿。这些造型都是在特制的石膏模具中制成的。塑形后,陶器会彻底放干,然后放进窑中在900℃至1000℃的温度下烧约17至20小时,称为「首烧」。然后,陶器会在窑中冷却40至60小时,完成后陶器在饼干状态(Rauw goed)。

 

  1. 涂上釉

 

在一个特别的窑中,铅和锡被熔化后氧化,形成锡灰。在同一个窑中,沙子和盐或苏打被混合烧成名叫「Masticot」的合成物,然后再加入锡灰、盐和苏打或钾,形成白色的合成物。它放在盛载水桶子中被磨碎,直至变得非常精细。完成后,把颜料涂上陶器,经过烧制,就形成了不透明的白釉。另一种称为「Kwaart」的铅釉料成分相似,但不含锡,因此是透明的。在上釉这个工序,工匠用每只手的两个手指把陶器浸入白釉桶中,重复多次,直到获得所需的釉料厚度。

 

  1. 装饰

 

当多喜上釉后,就会送到漆匠(Plateelschilder)加工。为了正确无误地画上装饰,漆匠会先利用充满细孔的图案纸模以木炭粉末把图案转移到釉上,然后再根据轮廓用画笔描绘所需的图案。许多已经涂有锡釉的陶器会再喷上一层铅釉料,提高亮泽。

 

  1. 第二次烧:「大火」(Grand feu)

 

第二次烧对代尔夫特陶器的工艺水准有决定性的影响。工匠透过对烧窑技术的掌握,包括如何堆放陶器和加热,来显示他的工艺水准。

 

  1. 第三次烧:「小火」 (Petit feu)

 

某些颜色因为无法抵受窑中第二次烧的高温而消失,所以工匠使用一个特别的隔焰窑,在约600℃下进行低温烧制,这项新技术令工匠可以使用更多色彩,除了钴蓝色和锰紫色之外,其他的颜色都可以烧到陶器上面:包括17世纪晚期日本伊万里烧的蓝色,铁红色和金色,也包括中国康熙五彩(Famille verte)的绿色,蓝色,铁红色,锰茄子色,以及包括上述颜色在内,在1725年前出现的中国洋彩或粉彩系列(Famille rose),而大约在十年前欧洲出现的一系列珐琅彩瓷器也包括在内。

Back To Top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