甜点盘子
一系列美不胜收的小盘子围绕一个中央的盘子,由外至内形成星形图案,这甚具特色的餐具,就是17至18世纪由代尔夫特陶器工匠制造的「饭桌」组合(荷文:Rijsttafels)。这些「饭桌」源自17世纪为于当年荷属东印度(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)荷兰殖民者的习俗,他们觉得当地食物的份量太少,所以增加食品的款式。一般来说,一餐「饭桌」包括一碗饭或面,以及多道由小盘子盛载不同种类的餸菜。
最着名的「饭桌」要算是位于巴达维亚(今天的雅加达)的东印度酒店(Hotel des Indes)的盛宴,包括差不多60道菜。可是,印尼菜在17世纪其实并未在荷兰流行,荷兰人一般都不认识「饭桌」,所以这个称呼应该不正确。在现存陶器品之中,这些特色形状的小盘子一般称为「果酱盘」。它们用作盛载甜点和其他干果和以白兰地腌制的夏天水果等等。
这些小盘子通常在下午茶时间使用,用作盛载甜点。在17世纪的末期,荷兰人开始泡制茶和咖啡,珍贵的茶叶由荷兰东印度公司(VOC)从中国进口。 那个时候,荷兰商船来回需时多达两年。初期,喝茶是一种奢侈和高尚的嗜好。荷兰东印度公司偏向进口其他货品,例如黄金、丝绸和瓷器,而进口茶叶的数量却非常少,所以茶叶价值不菲,并非一般普罗大众可以负担。 喝茶的习惯越来越流行,富贵人家也透过添置与喝茶有关的器具去显示他们高贵的品味。为了应付这个需求,代尔夫特的陶器工场开始制造美轮美奂的的茶点器皿,用作盛载不同的美味茶点。最精美的下午茶必须包括精致的甜点盘。例如,在1680年代,在波希米亚的洛布科维茨王子(Prince Lobkowicz)文策尔·斐迪南(Wenzel Ferdinand),向金属锅(Metaale Pot)工场的东主Lambertus Cleffius订制一套精美的甜点盘系列。其中现存的125件器皿是一套蓝白色式样相配的甜点盘,每件都展示洛布科维茨家族的皇冠字母徽号。
这两个精致的蓝白色扇形的甜点盘大概在1690年制成,而每件都有蓝色的孔雀(Paauw)工场标记,可说是一种新消费文化的印记。 盘子上的装饰是一只站在石洞旁边的鹤,并在两朵高大而在盛放的牡丹和叶茎下面,深受中式瓷器的影响。它们原来共8件,环绕位于中央的第9件的星形盘子合组而成一个系列。这些精致的小盘子盛载着糖桔子皮、糖衣坚果和瓜子,有时候更有梨子和榅桲果酱,蜜饯姜糖、栗子和茴香等等。在17世纪从巴西和加勒比海大量进口的蔗糖令这些甜点得以流行。更精炼的糖精渐渐取代了蜜糖,加强了不同甜品的味道。
这些盘子组合很可能受到日本茶道器皿的影响,因此模仿日式器皿精致小巧的形状。欧洲大约在1670年左右接触日本的设计。在17世纪这个时期,荷兰东印度公司买入了少量日本瓷器,并不能应付庞大的需求,所以代尔夫特陶器工匠就把握机遇,制作受日式器皿启发的甜点小盘子。在日本,一系列的小盘子用作盛载怀石料理,是茶道仪式前的一场盛宴。时令食品都经过精心挑选和准备,旨在增强味道和体验。这一套蓝白色的扇形盘子,附有为Samuel van Eenhoorn,也是Grieksche A工场的东主而烧上的标记,展现了当年西方社会受东方的魅力深深吸引。这套中国风的设计的构图是一位中国男士举起一幅旗帜,而一位在花园围栏旁女士则手拿着扇,也有如意图案点缀。
除了这些一套9件的精美甜点盘以外,代尔夫特陶器工匠也制造像全盒一样有分隔的甜点器皿,例如蓝白色的八瓣形盘子。它们制造年份大约是1690年,这个盘子4个扇形的小隔围绕着中央圆形部分,全部都以花枝和盛放的花朵作装饰,辅以四点图案,十分热闹。
虽然这个盘子并不是以中国风设计,但代尔夫特陶器工匠也制作不少富有东方色彩的有分隔的甜点器皿。一件具有「AK」标记,也代表1686年至1701年Grieksche A拥有者Adrianus Kocx的蓝白色有分隔的甜点盘子就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。这件作品的装饰就是Kocx式风格的完美代表。中央圆形部分画上了蓝底,配上中间两朵牡丹花图案和旁边的树叶图案,被犬牙交错的三叶草图案围绕四周。而四个扇形的分格则交替画上了孔雀和老虎的图案,以花丛作承托,并由如意、花卉和树叶点缀的边陲包围着。
进口茶在下一个世纪继续在欧洲流行,而且价钱更趋于大众化。茶很快地变成了利润最高的进口商品之一。 在18世纪中叶以后,社会各阶级都有喝茶的习惯,是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。在18世纪末期,差不多每一个家庭都有一套茶具,可是,甜点盘子因为制作昂贵,所以仍然十分珍贵,在荷兰代尔夫特陶器的历史中虽然昙花一现,但却是时代的瑰宝。